4、霉菌
储粮水分的高低是霉菌生长的重要决定因素,也是粮食储藏过程中发生霉变的主要原因。粮食入库时需严格控制含水量,晒干入库,种子的含水量不宜超过15%;在仓库内放置无水氯化钙、草木灰等降低空气湿度,将相对湿度降低到60%以下;粮仓等设备建好防潮地坪和防潮墙以隔离湿气。此外,混在粮食中的各种杂质、破损粒和不成熟粒等往往携带大量的微生物,一般1g粮食含微生物4000多个,而1g杂质含微生物高达50000多个。新粮入仓前利用风车和清理筛等清除混在粮食中的各种杂质,保持粮食清洁卫生和粮粒完整。粮食入仓前利用乙醇、次氯酸钙、次、二氧化氯和等消毒剂对仓储设施进行消毒处理,杀灭霉菌。
条件允许下,入仓粮食按不同水分段分仓储存,按不同水分的粮食采用不同通风设备和通风方式,适时降水和均衡粮温水分。
粮情稳定后,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前,采用聚泡沫板等材料对门窗、通风口进行密闭,粮面隔热压盖和覆膜,检测仓房气密性,分析仓房气密性与粮食失水的关系,通过试验,找出粮食保水减损与仓房气密性相关参数。
淀粉的产率降低。当烘干温度在90℃以上时,一次完成烘干作业的玉米,其淀粉品质会受到显著的不良影响。美国詹逊等人于1975年报告说,当对玉米进行100~142℃的水热处理时,玉米所含麦芽搪(淀粉水解产物之一)的数t增加约4倍,从9.4毫克增为35.5毫克。说明玉米中的淀粉发生了部分水解,淀粉产率降低。
消费者对粮油产品存在消费误区。很多消费者存在一种消费误区,认为晶莹剔透、光鲜亮丽的大米才是好大米,精、细、白的面粉才是好面粉,越清亮的食用油才是好油,加工越精细,品质越好。消费者这种以感官判定大米、面粉、食用油质量的标准,促使企业纷纷把稻米加工成光滑漂亮的精米、把小麦加工成雪白的精粉,结果大米、面粉都只注重“精、白、亮、美”,营养却大大减少了。而且长期食用这种精米、精粉,极易引起人体酸碱失衡,诱发各种“文明病”,如肥胖、等,也造成了粮食的大量浪费。
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粮库保温门窗生产厂家的上谷仓储设备于2025/1/14 13:24:38发布
转载请注明来源:http://handan.mf1288.com/sgccsb123-2834945662.html